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活动 > 正文

精彩报告 |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程载和:“诊改”制度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案探讨

发布时间: 2017-12-13 16:29:5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程载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化中心主任)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

 

众所周知,随着教育部2015年2号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与168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教职成司函〔 2015 〕 168号))文的发布,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开始,这一两年来,“诊改”在高职院校真是如雷贯耳,人人都在谈“诊改”。当然作为国家示范学院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也不例外,我们也一直在思考。

 

今天借此机会,很荣幸跟各位分享我们学院的经验,权当抛砖引玉。

我今天主要从我们的质保体系的建设方案 、目前取得的诊改成果以及现阶段的经验总结与未来的展望三块内容进行介绍。

 

为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推进学校质保体系的诊断与改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我们学校也在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质量目标、质量标准、质量制度,形成教学工作诊断改进工作机制,也形成了我们的质保体系的建设方案。

 

先大概介绍一下背景,因国家政策倡导,我们在2015年底启动诊改项目。首批全国9省27所,江苏3所,无锡职院是其中一所。


实际上,在国家的发文出台之前,我们在质控体系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探索。2015年之前,我们用平台化的手段,每月定期进行一次质量的汇报。基于这两项工作,一个是诊改制度,一个是学校内部的质量监控,两者一汇合,2016年我们正式启动教学质量诊断建设。

 

目标:学校坚持 “严谨治学、崇尚实践、校企合作”的办学传统,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水准、特色鲜明”的高职名校为战略发展目标,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目标,以构建学校综合信息平台为载体,以全过程采集人才培养工作数据为基础,以大数据分析与管控为手段,建立健全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学生等五个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学校各层级管理者及全体师生对诊改工作的获得感,为建立可持续、常态化的诊改机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诊断、自主改进,从而最终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目标,我们质保体系在需要完成如下任务:完善质保组织架构与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诊改工作机制,构建指标体系,全面实现诊改常态化,分步实施,建立信息化支撑诊改平台,强化责任意识,培育现代质量文化。

 

总任务:落实好十三五规划

 

我校目前的质量控制体系主要依赖2012-2015年参与清华大学的一个课题组研究成果。


体系结构采用“五纵五横”的架构,即在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等五个层面质量主体,按照“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服务支持、质量生成、监督控制”的工作主线,对每个层面的建设规划、质量制度与标准、质控点、诊断指标、过程监控等进行系统性的建设,进而形成全要素、网络化覆盖联动的体系框架,五纵五横的质保体系是建立在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运行;


质量单元按照“8 字型”螺旋运行,即在 PDCA 戴明循环的基础上,融入“知识管理理论、大数据思维”,形成质量循环改进螺旋,理顺五个层面之间的责任任务、内在关系,突破以往教学质量由教学单位及教学管理部门孤立运行的状态,制定相关指导运行制度、工作规范,进而保障学校质保体系顺利有序运行;


信息平台建设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质量生成过程实时动态数据采集为基础,通过建设“校情综合分析与决策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与反馈,为诊改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撑,从而形成网络化、立体化、可操作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的质量保证体系。

 

根据体系设计总体思路,在学校质保体系总体框架下,对学校、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层面的质量保证子系统进行专门设计,各层面的质量运行同样遵循8 字型质量螺旋提升规律,结合各层面目标、标准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在对子系统整体设计的基础上,问题导向、重点先行、递进实施,形成各层面诊改机制,并通过细化质控点、质量诊断指标,强化过程纠编,形成各层面质量保证子系统运行单元。

 

目前我们成立了有校领导全面领导参与的1个领导小组, 质控部牵头的1个课题研究小组,信息中心负责的1个平台支撑小组。通过我们诊改专业小组的努力,一共完成设计了10份指标库,846个质控点的指标体系,内部自我诊改形成了 100多份自我诊改报告(部门、专业、课程等),完成了1个诊改公示网站与1个诊改数据分析与支撑平台的建设,目前数据分析平台集成了5个系统(人事、教务、学工、科研、一卡通)的数据,后续还需要接入更多的信息系统或者新建系统来支撑诊改。

 

基于诊改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我们完成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数据采集与层面画像分析),诊改改进分析平台(诊改指标分析与诊改报告生成)与公示网站(诊改进程与结果内网适时公布)的建设。

 

画像是一个黑箱白化(或者称之为灰化的过程),这里需要把握好度,调研要充分,设计要合理,那些该呈现那些不该呈现有讲究。不光要听领导的意见还要多要师生的调研。

 

改变频繁更换系统的弊病,启动业务应用系统绩效评价机制。


诊断与改进平台建设,首次以各系统实际运行数据为准,不做任何优化处理,反映平台实际应用情况不一定能反映学校实际现状,督促各业务部门用好平台、各自把好自己的数据质量关。个人对自己的数据负责、部门对所管理和使用的平台负责。


以前每学期的教学检查抽查那个专业、哪门课程很随机,有了数据的支撑可以有很强的针对性,1000门课可以从课堂效果优良中差中各抽取部分查看。

 

不要让平台成为领导监视教师、教师监视学生的工具,数据分析要让所有人有获得感。

 

没有强有力的制度执行,“诊改”寸步难行!

没有信息化平台的支撑,“诊改”难以落地!

没有高质量的动态数据,“诊改”华而不实!


这三个没有,代表我们现在的经验总结。


制度方针,学校内部管理上面的执行,我们在此可以不多谈。关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刚才也分享过,我们建设了1个平台、1个网站,并采集与分析了5个系统的数据。谈到数据,这个最关键。到底什么是高质量的数据?


高质量,我们总结需要至少具备以下特征:

真实准确的、动态的、实时性、有过程的数据。

只有针对有高质量的数据去做分析,我们才能华而有实,表里如一。



那如何获得高质量的数据,如何进行更好的数据分析? 对此,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也是我们后续一直要做的事情。“智能数据采集”,例如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无痛式实时采集收齐各类过程数据,可以实时识别出学生的抬头情况,可以算出老师上课的抬头率,抬头率可以作为教师的一个诊改质控点、大数据分析、AI人工智能、诊改移动化等。

 

今天通过“智慧校园广州论坛,让我们也有了更新的想法。智慧校园的建设可以促进诊改的执行,可以为诊改提供更有力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撑,同时还可以获取更真实、更准确、更有质量的动态化数据。诊改也可以倒逼智慧校园的建设,可以加速智慧校园的建设的进程。


我的分享完毕,谢谢各位,谢谢!

(以上内容为现场实录,略有删减,未经嘉宾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