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观察 > 正文

在这里上课,幸福感爆棚——华南理工大学智慧教室精彩纷呈

发布时间: 2019-12-31 19:27:3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自2018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发布以来,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高校都开始建设智慧教室,通过多样化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华南地区,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率先启动智慧教室建设项目,目前已投入使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反馈。紧接着,2019年11月,华南理工大学智慧教室项目顺利验收。


华南理工大学智慧教室项目由联奕科技承建,共包含创意激发互动教室、固定分组多屏研讨教室、跨校区多屏互动教室、灵活分组多视窗教室、双投影演讲智慧教室、新工科智慧教室、演讲性智慧教室等七类24间智慧教室,涵盖空间环境、家具、教学设备、教学软件,属于华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次智慧学习空间创新型尝试,备受各兄弟院校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南理工大学智慧教室里,采用了奕课堂智慧教学系统云+端的方式,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实现闭环式覆盖,通过促进改变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学空间、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强化师生交互,促进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


今天小编就想跟大家介绍一下华南理工大学不同种类的智慧教室。


上图之前,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下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校园分为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获得单位。学校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首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进入“211工程”行列;2001年进入“985工程”行列;2017年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2018年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排名第201-300位。


华南理工大学智慧学习空间,根据不同的课堂形态和教学需求,在功能上涵盖了多屏研讨、互动教室、多视窗教室、网络互动课堂、双投影演示型教室、拼接大屏演示型教室、微格教室等10种类型;配备了高端智能的教学设施,如智能黑板、智能讲台、触控一体机、物联网设备、电子班牌、自动录播系统、集控运维平台、教学互动工具等,使教室具有亮度、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环境感知,能实现设备远程运维,支持教学互动、教学活动自动录制、AI赋能的学习行为分析等功能。




丰富多样的自主学习空间



形式多样、尺度丰富的学习空间激活了原本毫无用途和生机的公共区域,不仅激励学生爱上随处学习和自觉学习,也促进了师生的交流与互动。


验收当天,从早上到夜晚近十点,一直都有不少学生在这些不同的公共空间里自习和讨论,这应该是我们在项目中最期待看到的结果,也是最感到欣慰和满足的时刻。



创意激发互动教室



创意激发互动教室内布置可灵活移动的带书写板的椅子,适合线下面对面互动交流,讲授型、案例研讨型等教学方式,激发创新产生,记录创意结果。



固定分组多屏研讨教室



固定分组多屏研讨教室,支持研讨型教学,分组教学,桌子固定,椅子可灵活移动,为每个小组提供专门的研讨互动展示设备,具有多机位录播与交互功能,为组内、组间以及全班的内容展示提供便捷途径。独具匠心的互动设计,告别传统“排排坐”的上课模式。智慧教室灵活多变,满足多种教学场景需求,师生体验更高。






跨校区多屏互动教室



跨校区多屏互动教室,也叫作远程交互智慧教室,主要应用于多校区、多教室交流学习,传统的远程交互教室主要采用综合视讯进行音视频互动,联奕远程交互智慧教室在使用音视频交互的同时,加入了远程板书互动及教学互动,多个教室可共享一个板书进行授课,同时所有的教学交互活动都可以多教室共享。



灵活分组多视窗教室



灵活分组多视窗教室,使用可移动的方形双人桌,配备纳米黑板、一体机,和学生自带设备互联互通,支持灵活的分组。



双投影演讲型智慧教室



双投影演讲型智慧教室,使用扇形桌椅排布,双投影拉近师生物理距离,激光投影给学生提供舒适的信息呈现,智能黑板兼顾板书写和大范围投影的双重功能。



新工科智慧教室



新工科智慧教室,使用简易的信息化设备,配合可移动双人桌椅,用于讲授型和研讨型教学等。




演讲型智慧教室



颠覆传统课堂,多样化的排布组合,让教室的授课场景有更多的可能。小间距LED屏幕/拼接屏作为主演示,教室主要用于演示性教学、分组教学等。



(学生及老师对智慧教室的评价)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非常森林UFO华南理工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公众号,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