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活动 > 正文

精彩报告 | 吴砥:教育信息化2.0解读——新阶段教育治理优化和课堂教学创新的重点问题

发布时间: 2018-11-01 16:10:11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吴砥(教育部科技司专家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很荣幸有机会来到这里跟大家报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有关理解与解读。

我来自华中师范大学,这次是受科技司委托,来参加这个会议,跟大家报告有关的情况。

 

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文件编制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整个过程,所以在这里跟大家报告的是我的一些理解。有些内容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


我的报告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整个教育信息化2.0的解读;

第二,阶段的教育治理优化解读;

第三,阶段的教学课堂创新解读。

 

首先,教育信息化2.0的解读。


总体上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阶段,为什么我们今天要突然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并且教育部要发布这样一个文件呢?其实它是处在整个发展背景当中的。


而且现在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大家非常熟悉的像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一些新技术。技术在发展,导致我们的教育体系也要发生一些相应的改变。


在我们整个教育生态需要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整体形态发生平衡的时候,我们必然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说,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时候,我们教育体系曾经完成了一次平衡。现在我们正处在于第二次冲突阶段,就是整体的社会形态与技术发展已经逐步进入了信息化的体系,但是我们的教育系统还停留在过往的工业化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一些不协调,所以我们希望教育生态与社会生态能出现一种平衡。

 

总体的发展背景可以看到,目前我们正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所以十九大报告提出来,要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且明确提出来: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

 

我这里摆出来美国的两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大家可以看到,2010年,美国国家教育计划曾经提出来,要推动信息技术支撑下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也就是在当时,他们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一种体系化的变革,而不是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方式的修修补补。而到了第二个阶段,2016年,美国国家教育计划又有一个新的突破,他谈到当前的重点,已经不是要不要使用技术,而是如何使用技术来改进学习,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我想后面这句话大家应该是比较赞成的,因为我们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介绍,很多人都在问一个问题,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到底有多大实质性的作用,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用好这些技术,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们的最终目标还是要提高我们的学习体验,提高我们应用的质效。

 

我这里摆出几个典型的数字,是我们在教育信息化1.0的阶段,也就是前期的发展过程当中的非常典型的指标,其实我们的发展成绩是非常突出的。

 

比如说我们的宽带网络的普及情况,2017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已经达到93%左右,这样的一个数字其实是非常高的了。对比一下,在五年以前,我们的整个联网率只有25%,也就是四分之一左右,这几年的提升是非常快的。

 

另外有一个指标也是这几年发展非常快的,就是多媒体教室的普及率。多媒体教室的普及率最近的统计数据已经到达80%多将近90%这样一个比例。这个比例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它意味着我们大部分学校,在每100间教室里,就有80多间多媒体教室。可以想象,再过一段时间,整个教室的教学环境就会发生一个彻底的变化,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另外还有学生和老师的信息化终端问题。这几年,学生的终端率提升是相当快的。2012年,2013年以前,我们180个人中才有一台电脑,而现在是11.9这样一个比例,进展是非常快的。

 

我们的宽带覆盖情况,不但宽带网络联通率很高,而且大部分学校的宽带网速在不断提升。

 

关于我们的三大资源体系。经过前期发展,尤其前面五六年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资源体系有了很显著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各类学校开始有三类资源进行覆盖,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开放式资源,这个是有政府投资建设,给我们的学校、老师自主使用的开放资源;第二个资源是我们的校本资源,是我们学校自己建设,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生成的生成性资源,第三个资源是我们的个性化资源,也就是由我们企业开发,有偿提供给学校,或者地区进行使用的一种资源。

 

网络学习空间的发展情况,在前一个阶段的发展重点是三通,其中最后一个就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这个在前期发展也是比较迅速,所以进入到2.0阶段,我们开始考虑升级。把前期的良好基础进一步巩固提升,同时把整个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进入到一个新的融合和创新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之下,教育部主管信息化的副部长杜占元同志在华中师范大学参加教育大数据建设应用研讨会的时候,第一次提出来要发展教育信息化2.0。他谈到办好网络学习选入十九大报告。因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要有新作为,下一步我国教育信息化将进入2.0时代,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


教育信息化2.0阶段,并不是对1.0整体的推翻,还是要继承,并发扬光大。比如信息技术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还有应用驱动还有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历史成就,比如说“三通两平台”,这是我们前期所取得的成绩,将为我们后一阶段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0阶段跟1.0阶段有什么区别?第一个区别就是发展重点发生了变化。比如说在1.0阶段我们强调“三通两平台”,而到2.0阶段,我们强调“三全”、“两高”和“一大”。

 

所谓”三全”就是我们的信息教学应用要覆盖全体的教师,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要覆盖全体的学生,数字化校园建设要覆盖全体的学校。以前,我们要求老师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而现在,不光是老师还涉及到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还有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和覆盖的水平。

 

“两高”一个是信息化应用水平要普遍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要普遍提高,一旦建成互联网+教育的大平台,这个大平台不光是有形的平台,更是一种无形的平台,它涉及到一种平台思维,就是以往在“两平台”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现在是遍布全国很多地方,包括省、包括市、包括县,甚至学校都有自己的平台,但是平台互通和平台整合问题做得并不是那么到位。所以在2.0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平台思维,对各级各类平台资源进行一个整合,同时还要考虑到利用互联网+的理念来构建一个能够覆盖资源服务、管理服务以及各级各类其他服务的综合性大平台。所以这里的平台不光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除此之外2.0阶段还有一个发展阶段的进阶问题。

比如说,第一教育资源,从专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的服务转变;师生能力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素养转变;发展动力从实现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进行转变。


发展模式也有一些创新。目前谈到2.0阶段的三个核心,第一个就是我们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二个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模式,第三个是信息时代教育的治理模式。这个文件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正式发布是在2018年的4月,其中谈到了整个发展目标:三全两高一大。

 

那我们看一下教育信息化2.0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个什么关系呢?这两者之间其实是不能划等号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个先导性计划。整体上教育信息化2.0是一个很长的阶段,但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时间段是非常稳固的。整个时间是,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开始时间非常明确,是以十九大为标志,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但是持续时间不确定,可能有五年,也可能有十年。如果将来我们要进入3.0阶段,那必然是一种新的、完全不同的形态或者理念的上升。所以教育信息化2.0阶段可能有一个里程碑意义的节点,但它的截止时间并不是十分的固定。从方向上讲,教育信息化2.0的目标任务是比较宏观的,不太容易进行量化,但它总体方向是很明确的,就是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重构整个教育生态。教育信息化2.0行动就不一样,它的时间非常明确,就是2018年都2022年,五年左右的时间要实现一个非常实质性的发展,并且有一些刚性的指标,比如说我们的数字校园建设要覆盖所有学校,这就是一个非常刚性的指标,另外还有我们的目标任务要非常明确,“三全两高一大”目标,刚才我已经介绍了。还有发展定位,包括发展阶段、发展目标、还有发展模式的创新,这个刚才也已经谈到,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如果谈着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教育信息化2.0是一个宏观的、阶段性的、实际性的概念,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则是一个相对比较具体的、比较落地的、比较刚性的一个行动计划。

 

那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有什么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这里我把它列了出来。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整体发展目标,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实现三个方面普及应用,也就是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数字校园覆盖全体学校。持续推进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再就是构建一体化“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这里谈一下整个教育信息化2.0阶段的三个转变问题。

 

第一个转变是教育资源,从专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服务,向大资源的开发、应用的服务进行转型,这个可能相对不那么直观,不那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确实非常符合整个“互联网+”的大趋势。以往资源的开发主体是非常明确的,形态比较单一,而今后如果进入大资源的开发和服务阶段,我们的资源形态肯定会更加丰富。除了普通课件,我们线上资源,比如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在线的百科、虚拟学院等等,都可全部成为教育资源体系,比如教育部最近启动的虚拟实验教学试用中心等等,这就是一些典型的大资源。另外,开发主体和供给渠道会更多元,在以往,由谁开发资源,由谁使用资源这个过程是非常明确的,在今后,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校都可以成为资源开发主体,它成为一种共筹共建众治众享这样一种概念。所以专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向大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将是今后我们能看到的第一个转变。

 

第二个转变就是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信息素养进行转变。在前期,我们非常强调老师要会用技术,用好技术,所以我们强调教师要有非常好的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往后一段的发展到2.0阶段,仅仅要求老师会用技术,能用好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思维,就是能够想到用技术去解决问题,会用,但是能不能想到去用,能不能非常自然的以技术与你的教学融合在一起,这是非常考验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思维。还有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就是老师能不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能够具备一些基础的信息科学知识。还有一个就是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的问题。比如说在网上有一些行为是不能做的,有一些伦理的规范我们是要遵循的,这就要求不止要会用信息技术,还要有强大的信息伦理和信息道德。

 

第三个转变就是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进行转变。融合应用阶段我们强调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强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情况下它是一种被动应对,是要我做,到创新发展阶段,它就会成为一种内生变量,就是我要做。能不能实现这样一个转变,取决于能不能为我们的老师、同学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比如说我们有很多一线老师,他们已经尝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甜头,即便我们不去鼓励他,不去要求他,他也自己非常主动、积极的愿意去做,成为一种内生变量。我们能不能实现这样一种转变,取决于我们推动过程中能不能带来一些实质性的提高。

 

另外2.0行动计划还有八大行动,这里不做一一介绍。

第一个是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第二个是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第三个是网络扶智工程坚攻行动,第四个是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第五个是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第六个是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第七个是智慧创新发展行动,第八个是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

 

同一维度看八大行动是什么关系?

 

八大行动面向的对象是不一样的,有几个行动是专门面向老师和学生的,比如说数字资源普及行动,要求我们不管各级各类学校,包括一些边远地区学校的老师,都可以非常好的获取使用我们相应的优质资源。第二个是网络学习空间覆盖行动也是面向老师和学生,跟前期有一个小小的区别。在1.0阶段我们对于老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是比较推崇、比较推荐的,但对于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我们并没有非常大的要求,到2.0阶段就非常明确的谈到师生网络学习空间要全面普及,还有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不光我们的老师,还有我们的学生,都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另外学校的管理者要具备良好的信息化领导力,还有学校的技术支持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支持能力。另外,面向学校这个阶段,我们看到数字校园的规范建设行动。这个行动是专门面对学校进行建设的,所以在以往我们数字校园有一些发展,很多学校自己建立一些数字校园,但是带来的学校还没有正在意义上的数字校园,所以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重点,在学校这个阶段就是数字校园建设。最后一个是区域性的,就是面向一个区域、一个地市、一个省,甚至全国,这个情况下就谈到网络扶智坚攻、教育治理能力优化、百区万课引领这样一个创新发展。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八大行动是有一个分类的。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它,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有三个行动是专门用于保障底线的,也就是说,数字资源普及需要触及最边缘最薄弱的一些地区和学校。网络扶智工程攻坚行动是专门面向教育资源比较匮乏,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学校,要进行精准扶智。数字校园的规范建设比较保障所有学校都能够有基本的数字校园覆盖。全面发展谈到网络学习空间的覆盖行动、教育治理能力的优化行动、信息素养的提升行动。引领创新的有两个,一个是百区千校万课引领、智慧教育的创新发展。从中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另外一个视角,我们看八个行动的分类。

 

接下来结合今天会议的主题,就其中两个和三个行动做一个小小的解读。


第一个是教育2.0阶段的优化治理问题。在我们的八大行动中有一个行动,那就是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它是第四个,在这里头它明确谈到要提高管理教育信息化的水平、推进教育政务信息系统的整合共享、推进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刚才曾主任也谈到,一些地区的政府,比如浙江省就明确提出来,“最多跑一趟”,但是我们的教育系统政务服务是不是也可以做到类似的要求呢?这就对我们的政务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全面提高利用大数据支撑保障教育管理角色和公共管理能力,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

 

前期1.0阶段,教育政务系统的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以及全面的部署,一人一号、一项一码、终身使用这样一个管理方式已经逐步普及。以中小学生的学籍管理系统为例,一年之内就完成省内转学1630万人,实现学生的学籍入库超过两个亿。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政务系统在前期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如果把管理信息化的业务进行分类,我们可以看到,前期的主要成果主要集中于业务管理,另外覆盖了一部分公共服务。但是在角色支持这一块,前期基础覆盖是相对比较少的。换句话说,经过这么长的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我们主要解决的是业务管理的问题,也就是业务管理信息化问题,另外解决了部分公共管理信息化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老百姓可以上网查分,可以上网进行招生录取的情况查询等等,解决了部分公共管理问题,但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决策支持问题。比如说怎样依托大数据来进行精准的决策,来辅助我们进行科学决策,这些都对后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谈到学校层面,处理政务的信息化,还有校务的信息化。校务的信息化是鼓励我们的学校进行转型,从层次式走向扁平式,这个方面前期我们也有一些成果,但是总体来讲,有一些指标不尽如人意。

 

这个图我给出来了学校经常会用到的一些教务信息的覆盖情况。

 

大家可以看到,使用最多的,比如教学教务系统、图书信息系统,在座很多都是高校的老师和领导,大家应该看到跟你们的学校情况应该基本差不多,但有些政务系统覆盖情况不是那么理想,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现在校内的各个系统相对独立性,校内孤岛的情况相对比较普遍。数字校园强调的是孤岛要打通,形成一个一体化服务,所以这里头还有很多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另外,现在我们整个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开始逐步可以得到一些新技术的支持,比如人工智能,它可以让我们的管理更加智慧,学校组织体系可以更加灵活。大数据的支撑可以为我们提供全体系、全流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另外还有我们的数字校园规范建设行动,这里头明确谈到,要发布我们数学人的标准。我给大家举一个小小案例,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数字校园的发展起步比较早,现在有一些应用的应用情况还是比较好的,比如说我们新生入校过程,我们新生入校过程交费、所有的审核全部都在网上完成。新生到校后只需要刷一卡通就可以入校入住了,包括选寝室的床位、包括买生活用品,都是提前在网上完成的,他还没有到学校,就已经知道自己的舍友是谁,知道自己的生活用品都被学校团购,并且安排在他的房间安排在他的铺位了,所以这样的一些应用在学校得到了很好的欢迎。另外,学校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学生可以在这里完成很多的自助管理、自助服务。

 

最后一个是关于2.0阶段的课堂教学创新问题,这也跟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有关。


在我们的八个行动计划里,有一个行动是有关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我想大家读教育2.0行动计划的时候,这个文件可能是受大家关注会比较多一些,因为智慧教育这个词,大家会相对比较关注。实际上它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个是开创智慧教育的创新示范,第二个是构建智慧学习支持环境,第三个是加快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校智能学习体系建设,最后一个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学术共同体和学科建设。在以往我们的老师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一种习惯,比如说我们超过40%的老师每周至少会有一到两次使用ppt技术来进行教学。如果看老师使用资源的类型,以及使用资源的环节,可以看出其实我们技术应用的深度还不是很够,比如说大部分的老师习惯在备课授课这两个环节来使用技术,在其他环节使用得相对不是那么多,另外大家还是比较喜欢PPT这样一类的课程,但对于其他一些资源的使用还是相对比较有限。所以用一句话来形容,1.0阶段我们面临一些挑战,就是我们的发展成绩很大、进步很大,但是我们的量变很多,我们的质变很少,我们的应用很多,但是我们的创新很少。我们的老师已经比较习惯用技术来进行教学,以及一些老师很乐于利用技术来进行教学,但是并没有真正引发我们教学环境的一种深刻改变,也没能从本质层面上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态系统。那么实际上我们“三中心”教学,传统模式的教学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后续我们要逐渐发展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整体教育系统模式。这里涉及到个性化数字学习的问题,也就是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型。这就涉及到第一个就是课堂教学环境要进行一个普遍的改动,比如传统上我们只在一个空间进行教学,就是物理空间,今后我们要在三个空间进行教学。除了物理空间,还有资源空间,还有社交空间。这是华中师范大学前期建设的智慧教室,前期有六十多,现在有更多的数量投入使用。这样一些教室的使用可以让我们的老师、让我们的同学体验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环境,可以帮助他们获得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这个案例刚刚曾主任也跟大家做了介绍,这是一个比较著名的人工智能应用的教学的案例,我们佐治亚理工大学的一位教授,用机器人在线上回答学生的提问,由于进行了充分的前期训练,所以这个机器人回答问题时候非常专业、非常准确,导致学生没有发现这是一个机器人在回答,持续时间长达三个月。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现在基本上做人工智能的教学应用研究都会提到这个案例。但是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例子,它最突出的地方并不在于这个机器人有多么伟大,而在于这个老师非常善于处理人与技术的边界。人和技术的互动问题是今后老师必然要面对的一个挑战,就是哪些事情应该由老师来做,哪些事情应该由技术来做,人和技术怎么相互协同,形成1+1大于2的效果,这是今后考验老师智慧的一个很典型的内容,所以智慧教学助手、智能教学助手今后会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课堂。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芬兰的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线上教学,它把我们的传统的学科壁垒打破,比如传统上数学、物理、化学,各种学科相对是比较独立的,而现在它将逐步打破学科的边界,采用一个一个的问题、一个一个的现象来驱动我们跨学科教学,形成一种跨学科的内容整合。这个案例也是比较知名。我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个案例,华中师大的案例,华中师大有一位线性代数的数学老师,他讲课讲得非常好,很多人愿意去看,但是两千多名学生都选他的课,他无法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于是我们采用一种方法,就是一加七八个课堂同时教学这样一种办法,而这种方法,这个老师每次教学只在一个课室上课,而另外7个教师都安排年轻老师或研究生助教,这种课专门面向大一的新生,那么其他课堂的学生怎么办呢?通过视频,通过同步课堂的方式来听老师讲课,并且提出问题,与助教进行互动。老师讲课的所有内容都提前放在网上,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实现供学生预习,课上大量时间用于答疑、讨论和组织研讨。采用这样的方法,八个课堂的学生的成绩要明显高于全校的平均水平,整整高了20%左右,这是我们学校一个很典型的案例。为了跟踪这个案例,我还特意安排我的研究生去听这个课,并且整整跟了一个学期,每堂课都去,进行旁听,就是看看这个老师到底有什么样的本领来做到这样一个效果。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案例违反了一些我们的常规理解,常规上我们认为,教学的规模与教学的质量应该是一个矛盾,也就是说人越多教学质量应该越低,人越少教学质量就越高,如果让我们的老师只教五个人、十个人,他肯定可以教得很好,但如果让他教一百个人、五百个人,他就肯定会教的很差,这是我们常规上的理解。但是这个案例由于大量采用了后台大数据分析,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样板跟踪,如果这个学生遇到问题就立刻进行报警,并且及时进行干预,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学生都不掉队。通过这种方法,他兼顾了教学的个性和教学的规模,做到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统一,这种案例是非常难得,它打破了我们常规上的理解的一些框架,实现一种新的突破。就是我们既可以达到一个很大的规模,可以同时八个班,那么今后再扩张,可以同时是十个班、二十个班,但是同时它又可以达到很高的质量,学生的整个学习迹象非常好,因为大家知道线性代数这门课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是非常容易挂科的,很难的一个课程,但是它居然可以达到这样好的一个效果,这是华中师大的一个案例。另外还有我们大数据支撑下的评价创新,这个大家就非常熟悉。它可以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手段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更新,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个整体评价的全新模式。大家如果注意看这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其中习总书记就对我们现有的评价方式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他认为我们现在应该采用一些新的方式,来进行我们的整个评价。

 

总体上讲,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其实是一种发展层面的上升。就是在以往我们强调的是器物层面、方法层面、工具层面这样一些变化,强调相对比较浅层次,相对比较偏应用。而后一个的变化强调的是模式、理念和文化的变革,相对比较偏体系层面,比较偏模式层面。也就是说,我们的信息化教务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所有有很多内容已经逐步走向全新阶段。但是其实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自始至终,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实现最好的成长、实现最好的自己,所以孔子提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这就是我们很早就提出来的一个发展目标,当然我们现在也没有能够特别好的去实现它,但是这是我们的一个发展目标,我们相信随着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行动2.0的不断推进,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构建一个更好的教育生态就会成为一个现实。

 

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内容为现场实录,未经过嘉宾审核)